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美術館的椅子

這純粹是個很開心的小發現



上個月看PPaper剛好在介紹德國設計師椅子,Konstantin Grcic。
看到他的Chair one覺得將當眼熟,
沒錯,就是暑假在舊金山的New DeYoung Museum有看到,
博物館的Cafe在戶外擺的椅子原來都是這張Chair One,相當時尚的設計(我喜歡)
記得那時候只是經過要去戶外拍照,特地繞過去拍椅子,因為他很可愛。



果然是美術館呀,連cafe的椅子也要設計師款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MIHO美術館以日本傳統穀倉為原型,由幾何線條勾勒出現代化形體。



【特派記者牟迎馨/報導】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弗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
十步,豁然開朗。

1600年前,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記》,嚮往避世隱居的化外桃源;1997年,貝聿銘以《
桃花源記》為腳本,在日本打造MIHO美術館。中國概念的桃花源,隱身在日本滋賀縣信樂
山麓,吸引現代「武陵漁人」絡繹叩門,由詩入景,感動陶淵明的筆,還有貝聿銘手法。


初到這處蓊鬱自然天地,貝聿銘也禁不住讚嘆「這兒是香格里拉!」循著蜿蜒山徑,探訪
桃花源,彷彿漁人溯流而行,行抵接待中心跟前,櫻花林取代桃花林,穿越山穴般隧道,
瞬地豁然開朗,眼前是輻射網狀的鋼索吊橋,再由穹蒼廣場延伸至美術館,令訪客有「柳
暗花明又一村」的驚艷。

「MIHO美術館是一個被自然所環抱,同時與自然合為一體的建築」貝聿銘陳述建築風格。
美術館所在地為自然公園,在自然保護法限制下,他發揮愚公移山精神移樹、翻土,再原
封不動復原地景,美術館有八成以上面積覆蓋在地下,樑柱水平與山體呈現平行,建築體
為地上一層、地下兩層,充分展現自然美學觀點。


踏上美術館,入口主建築以日本傳統農家為原型,三角形玻璃帷幕灑落陽光,大廳則以斗
大落地窗框架出和風山水,巧妙將自然與光線引入室內,不只建築硬體本身是藝術,投射
在玻璃窗上的自然風景,也是視覺設計的一環。


MIHO美術館隸屬於日本神慈秀明會,創辦人小山美秀子認為,「美的事物可以潔淨人的心
靈,藝術讓人有向善的力量」,美術館館藏不少是她的私人收藏,地域以絲路為主軸,館
藏超過2000件。




美的感動,不單在於藝術品的珍貴性,還有藝術品與空間的「動感」鋪陳,犍陀羅佛立像
全球迄今只挖掘出兩尊,一尊在MIHO美術館,另一尊則在巴基斯坦的白夏瓦美術館,貝聿
銘將佛像置於鑿空天井之下,光線由上方灑落,來到犍陀羅跟前,彷如沐浴在佛光之中。

亞細亞浮雕也是MIHO美術館的重要館藏,來自西亞底格里斯河流域,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
八、九世紀,浮雕如同壁畫般鑲嵌在美術館展覽牆面,展牆同時以石灰岩色澤

自然農法 作物都是藝術品

自然美學概念展現在MIHO美術館美一個角落,美術館視飲食也是一門藝術,主張「自然農
法耕作出的作物,就是一件藝術品」。自然農法是神慈秀明會倡導的耕作原則,堅持以自
然枯葉作為肥料,揚棄農藥與化學肥料,回歸和諧生態。




MIHO美術館有桃谷、松林兩處餐飲空間,生鮮蔬果均來自日本各地採用自然農法的農家,
連豆醬、醬油、鹽、糖等調味料也都是自然有機食品,甚至還找到古代米種子,栽植供應
古早原味的古代米,麵包則是用自製發酵粉,現烤熱麵包備受好評。

貝聿銘小檔案

提到貝聿銘,國人並不陌生,不只因他是世界級建築大師,台灣也有其代表作,東海大學
的路思易教堂即出自大師之手。貝聿銘1917年生於中國廣東,旅居美國,名列「 125年來
對建築工作最有貢獻的125位傑出人士」,知名建築作品還有羅浮宮入口金字塔、香港中國
銀行、波士頓美術館西翼、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以及蘇州美術館等。



【2005/10/17 民生報】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Citroen showroom Wallpaper*

Gallery - Design Interiors Fashion Art Lifestyle - Wallpaper*

這是Citroen汽車在巴黎的展間,
超漂亮的,一堆尖尖三角形還可以看到他們的logo
裡面配合車子的展是相當有高科技感喔
我喜歡~~~

Citroen showroom, Paris. Illustration: Nicolas Vrignaud

Citroën showroom, Paris

Architecture

Car showrooms were once the wonders of the modern world, grand temples to the mystery of mechanical progress. Citroën, always one of the most forward-looking of firms, were amongst the first to embrace modern architecture’s potential for making spaces to showcase their wares.

Citroën showroom, Paris Click here to see images and sketches of the showroom

As well as the iconic Marbeuf building, designed by Bazin and Laprade in 1929, there were other examples of striking modernist structures built around Europe, including a glass-façaded showroom on the Champs Elysées, designed by Maurice-Jacques Ravazé and opened in 1932. Overhauled in 1984 as the ‘Hippo-Citroën’, a combination of car showroom, café and restaurant, the site has now been given a thoroughly modern reconstruction.

The new building, known as C42, was designed by architect Manuelle Gautrand after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42 marks a return to the large glass façade, only this time with a distinctively brand-centric spin; the famous double chevron logo is woven into the 30m high faceted front.

The architect describes the frontage as ‘an allegory of automotive design,’ in the way the 86-tonne latticework of glass and steel encloses the display space within, yet is also freestanding and self-supporting, just as a car’s bodywork is a structural element in its own right. Inside, a central mast rises up the full height of the space, containing suspended rotating platforms to display cars and concepts.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Black Gold - 紀錄片 不公平咖啡

不公平咖啡高雄電影節"藍領生活"專題電影中的其中一部
19號在中山大學免費播放
(也真是太幸運了,剛好我有空去看)

衣索比亞─咖啡的故鄉
這個國家貧窮,靠著種咖啡賺取大部分的錢。
但是,我們在Starbucks花將兩三塊美金買一杯咖啡,
種植咖啡的農民大概收不到0.03美金。
片中記錄著Tadesse Meskela,一間咖啡合作社的經理,
到美國及英國展售咖啡,試圖為這些農民找到公平的價格。

全球咖啡價格掌控在紐約和倫敦期貨交易市場,
進口價格被壓得很低,讓最底層的農民沒辦法自由決定咖啡的價格
他們可能連基本的溫飽都有問題的同時,
咖啡的利潤都被貿易商、中間的咖啡烘培商還有零售商賺走,
繞過中間的那些人,直接連結買方賣方,使咖啡農得到合理的收入,就是公平咖啡。

電影中有個片段是Meskela告訴農民,他們的咖啡豆變成end product的售價,
他們的所得大概是1%,他們很驚訝,但是無能為力。
他們希望能夠靠公平交易賺取他們應得的利潤,得到這些錢以後,
這些農民協議將這筆錢作為建學校的基金,讓下一代能夠受教育,
因為教育能夠幫助國家發展,以改善現況。

另外有些片段真的看了很令人難過。
有些農民改種chat,一種能夠提煉毒品的植物,因為利潤是種咖啡的100倍。
在收容所,醫療衛生環境無比的差,但要營養和健康狀況低於一個標準的孩童才能夠收容。
沒有低於這些標準的孩子得回家。

這部電影就和血鑽石蠻類似的,紀錄片的好處是他沒有好萊塢式劇情的渲染。
所以我們該繼續喝咖啡嗎?
Starbucks, Sara Lee, P&G, Kraft, Nestle
這幾間是咖啡最大的銷售商,下次買咖啡的時候,注意一下是不是fairtrade喔。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Your Outboard Brain Knows All

Your Outboard Brain Knows All

在Wired Mag的部落格上看到這篇文章:

We're running out of memory.

I don't mean computer memory. That stuff's half-price at Costco these days. No, I'm talking about human memory, stored by the gray matter inside our heads. According to recent research, we're remembering fewer and fewer basic facts these days.

This summer, neuroscientist Ian Robertson polled 3,000 people and found that the younger ones were less able than their elders to recall standard personal info. When Robertson asked his subjects to tell them a relative's birth date, 87 percent of respondents over age 50 could recite it, while less than 40 percent of those under 30 could do so. And when he asked them their own phone number, fully one-third of the youngsters drew a blank. They had to whip out their handsets to look it up.

Read the Full Article

很奇妙,可能因為現在資訊取得和儲存的方式不同,
因此年輕一輩的人沒有習慣去記一些東西,導致記憶的廣度可能縮小。

這樣以後IQ test的memory span這項測試就不太準確了。
未來的心理學家不是可以多一項工作機會:增強記憶訓練。
認知和神經科學家的新商機,we know your brain well !

不過,為什麼不是因為,年紀大的人早就對這些personal info聊若指掌,
反覆背誦了幾十年,所以提取的速度很快呢?

所以,如果從小就使用這些gadgets,不像年紀大的人從小就練習儲存很多記憶,
working memory的功能會比較弱嗎?
心理所的朋友誰要來做一下這個實驗?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甚麼是藝術?

上禮拜我們討論到,什麼是藝術。

我覺得任何創造出來的東西,都可稱為藝術。
藝術是主觀抽象的,但是也需要建立在用有視覺的實體性。
也就是說,一幅畫、一個雕像、一個人的表演,或者自然的場景。
無論觀賞者的評價為何,它都有存在的價值。
藝術也是每個人以自己經驗切入的角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讓我來抄段書吧。
這是余秋雨在"藝術創造論"裡提到的。
福蘭西斯‧培根用拉丁文寫下藝術的定義:
Arts est homo additus naturae
藝術是人與自然相乘
大畫家梵谷,曾在一封私人信件寫到:
對藝術,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比下面更好的定義:
藝術,是人加入自然,並解放自然
當然他還有提到東方傳統文論的論述,
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歸納了三種層次:
  • 人事之法天
  • 人定之勝天
  • 人心之通天
這人與天的關係即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就創造了藝術。

那藝術家想表達的是甚麼呢?
可能是自己的情感,可能是對人性的體悟,或者反映自然的美。(anything could be possible)

看起來好複雜喔。
藝術就是這樣的東西,自己定義吧。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Matrix structure

矩陣型組織對企業來說,可以達到平行溝通和垂直整合。
這種內容我們好像唸過無數次,但對企業來說這樣到底好不好,沒有標準答案。

記得之前是看P&G的Case吧,總公司要到海外設立分部,功能性的部門實際掌控大權,
分枝的營運部門和總公司的部門合起來就變成矩陣式組織。

在職班的同學跟我說,她們公司實行矩陣組織,但是她覺得一點意義都沒有,
因為兩個上司可能會派不同的工作給你,會浪費時間和成本,也沒有達到溝通的效果。

我覺得如果公司有很好的KM system,或者內部網路有好的資訊分享系統,
兩個交叉的部門可以分享訊息,互相知道彼此的工作進度,可能會改善這種情形。

本來在課本看到這個議題,想聽聽老師怎麼說的,不過老師甚麼也沒講。
而且她也沒有實務經驗。

so 等有一天我們工作,遇到這種情形的時候再去想辦法吧。




什麼是『人文』?


雖然這跟藝術管理好像沒有多大的關係,不過還是來寫寫

艾老師開了一門『人文與領導』
第一份作業,就是要大家看圖說故事。
『什麼是人文?』用一張圖來解釋!!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達文西的維特魯維雅人體比例圖。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從時空背景去討論,也就是『文藝復興』;再來就是圖畫本身的意涵。
Renaissance,有「再生」的意思,但我更喜歡用『甦醒』來詮釋那個時代。在中世紀的宗教箝制下,思想的自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約束。那時候,重視的不是知識,而是信仰。『聖經』是唯一的信仰,人們用它來解釋宇宙所有的現象:『聖經』更是唯一被鼓勵談論與從事的事。所有的藝術主題、科學哲理,通通繞著『聖經』打轉,它們猶如數學公式般--一陳不變。但文藝復興時代就大大的不同,人們的理智、感官漸漸甦醒,開始對知識產生好奇,開始對慾望感興趣,開啟了人們的『自由意志』。
在『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下,達文西畫了這幅維特魯維雅人體比例圖。古希臘時期完美的人體比例是一比七,達文西在畫圖的過程中試圖在圓形和長方形中尋找『完美人』的定位。而我們每一個人不正也再不斷的塑造、省思我們存在的價值與定位嗎?這不正是一種『自由意志』。
什麼是人文?就是一個人,認真的活著!!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First of all,這是藝術管理老師推薦的新聞網,因為是藝術管理嘛,所以我訂閱了arts & culture這個news feed.
以後這個部落格要拿來分享notes & babbles,

Yale Returns Peruvian Antiquities

Listen to this story... by

Morning Edition, September 18, 2007 · Yale University agrees to return to Peru hundreds of artifacts from the Incan site of Machu Picchu. The objects have been at the center of a debate that has lasted almost a century, and culminated last year when the government of Peru threatened to sue Yale to get the artifacts back.


看這篇報到我想到的是,其實很多很多的藝術品,都流浪在海外:
譬如說埃及的一大堆東西,都在殖民的時候被帶去了英國跟法國
中國很多藝術品也散落在歐美各國。
但這些東西到底應不應該return給原始的國家?

歸還給原始的國家或原始所在地,以保存歷史文化為出發點,是好的。
可是這樣大英博物館不就沒什麼東西好看了嗎?